多數人對希臘的藍白印象,主要來自聖托里尼的依亞地區,但大家比較沒注意到的是那個藍白美景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居民都有共識,並每一年每一年持續的補強與維護。
第一次到聖托里尼旅行已約20年前,那時3月中旬不是旅遊旺季,一間外表藍白裡頭有廚房客廳的旅館房間只要台幣500元。那時不管到哪,都可見島上男人趁著旺季來臨前,拿著油漆桶粉刷自家房舍牆面與門前地面,把整個小島漆成大家印象中的藍藍白白。
我不確定那是當地政府補助或觀光業者僱工施作,但肯定的是,這其中一定有很多居民自發的力量。只有居民自己有共識,才有可能家家戶戶門口都整理得乾乾淨淨並讓盆栽綠意盎然。
幾年後又去一次愛琴海,依亞還是很美,藍白油漆也明顯看得出是重新漆上。其實不只聖托里尼如此,鄰近的Naxos、Paros、Mykons與羅德島也都如此,靠著用心維護環境與營造美感,短短10多年後,現在聖托里尼一晚500元的住宿費說出來像神話,事實上當初他們起跑點跟我們的離島沒差多遠,但現在不管品質或國際遊客數把我們拋得多遠?


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日本廣島瀨戶內海上的小島「御手洗」。這名字不是瞎掰,它是平安時代學問之神菅原道真被流放時途經此地上了廁所因此得名。這島上目前保存了很棒的江戶時代建築景觀,有一家已經150多年歷史專修古董鐘錶的新光時計行。但最最特別,是他們當地居民每天會在自己家門口插上一束鮮花,走在街上,每過一個門口就是一個不同風景,每一個門口都訴說著主人的性格美感與想要傳達的美麗心情。

海島的悠閒與美麗不會自己生出來,它要靠居民的自覺用心與維護。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家鄉成為觀光地點,例如很多老綠島人就很怨觀光業者把自己家鄉搞得吵雜混亂。
在日本新潟大地藝術祭就有這樣一個藝術品,它是一整排的木頭柵欄,一根一根,有些上面寫著名字並塗上顏色,有些就是一根原始木頭也沒寫名字,解說員說,那是當年在地居民表決要不要觀光化,表決結果決定開辦藝術祭。事後做了這藝術品,寫上名字的木牌代表那人贊同,原木木牌就代表不贊同。少數服從多數,但少數人的聲音沒有因此被抹去,並尊重多數人朝向同一方向去努力。

在台灣各海島中,金門的閩南古厝、馬祖的一顆印花崗岩建築、澎湖的咾咕石建築,還有蘭嶼的達悟文化,他們都充滿人文之美,儘管現在這些景觀不一定朝正向發展,但至少都有著厚實基礎。
綠島與小琉球的建築基礎很弱。海底非常美,但陸上很需要加油!至少請取得發展共識,請減少鐵皮屋頂,請把摩托車呼嘯與停車問題規劃好,請把自家門口的垃圾與雜物收乾淨。不能只是獨善其身,不能只是模仿藍藍白白卻完全沒掌握真正的美學精神。被希臘拋遠沒關係,只要願意開始努力,永遠不會遲。



What’s up, its pleasant piece of writing regarding media print, we all be familiar with media is a wonderful
source of information.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