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叔公年輕時長得帥帥像周潤發,朋友們愛喊他發哥,但他都說自己鼻子塌、肚子大,「別人是小鮮肉,我是肚子一堆肉,勉強當個發糕還可以。」說完後就自己呵呵笑了起來。
發糕四叔公退伍後就到食品廠跑業務,為了拓展市場與人脈,他去大學夜間部唸食品,還利用假日到餐廳打工當學徒。四嬸婆曾說,年輕時的四叔公最擅長三杯中卷,經常自己下廚招待客戶,結果不只業務與人脈蒸蒸日上,「我也是被他用三杯騙到手」。
四叔公37歲就當上副廠長,沒想到意氣風發沒幾年,就因反對公司改用低價進口芝麻榨麻油,在多次與廠長跟董事長爭執後被迫離開公司。
「低價進口芝麻多數利用船運,為了長期保存,常有藥劑殘留與酸價過高問題。而且全面改用進口,台灣本土胡麻農怎麼辦?」只是成本問題擺在眼前,不識時務的下場不只丟了高位,原以為靠著專業與人脈能東山再起,結果是半年後電話就不再響起,這才知道,沒有位置就沒有人脈,只剩逐漸變涼的人情。
隨後那些年,台灣胡麻種植面積一路從8千多公頃掉到8百多公頃,本土胡麻產業鏈迅速衰敗,四叔公也嚐盡人生冷涼滋味,直到10多年前食安問題陸續引爆,失業多年的他才被一家油品廠聘為顧問重返職場,但就在人生重新站起之際,一直陪伴身旁的嬸婆卻就此長眠。
這一天四叔公一邊炒著三杯,一邊跟我們這群返鄉過年的後輩講古說笑。他說:「人生滋味啊,就像餐桌上的三杯,第一杯你得像麻油,要純要香,不管有錢沒錢,都要讓自己活得有點格調與品味。」一邊說著,一邊快速用麻油爆香薑片與蒜頭。

「這第二杯你得像醬油,要把自己活得有滋有味。」四叔公低頭看了看鍋裡顏色變化,接著說:「人生只有甜會膩,嚐過酸鹹苦澀才會懂回甘,所以要把挫折當醬油,它不只有滋味,還能幫你炒出金黃色澤。」
隨著炒鍋飄出香味,四叔公說:「最後這杯米酒不能缺,這人生啊,偶爾一點酒迷迷糊糊,才能饒過別人也放過自己,才能在苦難時活出趣味。」
「品味、滋味、趣味,這就是我的三杯秘訣。」隨著醬汁收乾,四叔公一邊熄火放入九層塔一邊說:「其實你們嬸婆走後我就沒做過三杯,三杯是歡聚的菜,它要趁熱大家一起吃,冷了就乾硬,就像人生只有一次,沒法覆熱重來。」
當三杯上桌,鍋蓋打開,九層塔香氣伴隨蒸汽一起飄出,在蒸汽之後,四叔公看著大家,再靜靜看著牆上嬸婆照片,然後微笑說:「來吧!我們團圓。」說的時候,眼角露出一點淺淺的思念,只有溫柔,沒有眼淚。

◎備註:此文章為參與「2018台灣三杯料理故事大募集| 看見台灣基金會」之得獎文章。因活動官網連結失效,故轉貼於此。今年看見台灣基金會一樣推出新的徵文活動:「你最想推薦給全球人士的台灣味是…..」https://taiwanflavor.iseetaiwan.org/index.php
好感人的故事,好棒的文采!謝謝你!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