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剛搬到基隆,就發現基隆人跟咖哩間有點小曖昧。很多炒麵店會寫著「海鮮炒麵80元」,然後旁邊一行小字「加咖哩多5元」。最誇張是七堵的咖哩麵,一小碗烏龍湯麵就附上一大杓咖哩醬。我在其他地方沒看過這種吃法。

為了搞懂基隆與咖哩間的曖昧關係,這幾天我東奔西跑問八卦,總算稍微有點搞懂,但畢竟只是短暫採訪與詢問,如果有老基隆人願意提供更在地的說法與觀察,歡迎留言給我。

先說結論:基隆與咖哩的關係,最終都會追溯到港口與船工,並區分兩套系統,一套是炒咖哩、一套是湯咖哩。

先說湯咖哩。

2017-06-10 08.47.43
七堵咖哩烏龍麵(陳志東攝)

湯咖哩的唯一代表就是七堵咖哩烏龍湯麵。據創始人楊金發的孫女說法,當年阿公是船員,但當時跑船風險高,十有八九是不明不白死在海上,因此阿公一心想脫離船員生涯。當時光復不久,基隆還保有許多日據時代的風俗與士紳文化,加上七堵火車站周邊是等著運送煤礦的置煤處,礦工極多。因此楊阿公在此以日本湯咖哩文化為基礎,以便宜大碗當理念,開啟這傳承60年的咖哩烏龍麵。傳承至今,用的是印度咖哩,也調整了甜度與細節滋味,唯一不變是便宜大碗,一碗35元,加豆腐每兩塊10元。滋味呢,就是以肉末、咖哩粉跟豬油炒製的濃香咖哩味。目前在七堵有兩家,相隔不到100公尺,都是親戚,口味一樣,只分區白天營業與晚上營業。

外地人對基隆咖哩的第一次接觸,應該是廟口旁的阿華炒麵。這正是目前基隆最常見的炒咖哩型態,其起源應該都可追溯回「流浪頭」。

流浪頭是地名,在大家經常出沒的廟口與基隆港的另一頭,同樣是港口邊,但主要是海軍在使用,用google地圖查一下「基隆流浪頭」就大概知道在哪了。之所以取名「流浪頭」有兩個說法,第一是復旦路旁是當時將瑞芳煤礦運送到港口邊的「流籠頭」置煤處,第二種說法是當年許多跟著國軍撤退來台的老兵,無依無靠在此港邊搭帳棚與破屋暫住,自嘲流浪於此。

當時來的,很多是廣東潮州與汕頭人。早年潮汕受南洋「沙嗲」文化影響,創造了「沙茶醬」,隨著來台更將沙茶醬發揚光大,包含台南小豪洲沙茶爐跟牛頭牌沙茶醬都可追溯到潮州與汕頭。

2017-06-06 14.26.14
老林沙茶咖哩炒牛肉烏龍麵(陳志東攝)

這群來到基隆流浪頭的汕頭人,就這樣把沙茶帶進基隆,並隨著親友跑船帶回南洋咖哩,從此創造基隆獨特的「沙茶咖哩」,起源店家是位於流浪頭的「廣東汕頭牛肉店」,歷史50多年,周邊幾家像老林、三德也都歷史悠久或各有擁護者,並隨著這幾家的名氣與獨特滋味,慢慢讓沙茶咖哩滋味在基隆生根,並拓展到基隆各地,不管炒麵、炒牛肉、羊肉或小卷,那沙茶、咖哩與辣椒一加,基隆滋味馬上浮現唇齒間。

流浪頭跟七堵一樣都愛用烏龍麵,其說法是用這種100%純麵粉無添加的麵條,雖不Q,但較能吸附咖哩滋味且味道單純,不像油麵會有一層油。但其實我也還挺喜歡像阿華炒麵那種油麵。目前最愛是有一家在崁仔頂附近的路邊攤無名小店,也是炒油麵。

炒沙茶咖哩與咖哩烏龍麵,經過這幾十年,已成基隆雨都特有的滋味。美食就是這樣,老店可能堅持傳統,也可能走味;新店有可能東施效顰,也可能青出於藍:沒什麼規矩與道理,想吃哪家都好,對自己的味與胃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