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關子嶺老譚湖南臘肉的譚媽媽有個讓人很心疼的名字,她叫「譚劉秀墳」,墳墓的墳。第一次看到她名字我嚇一大跳,問她為何。當然,又是早年戶政事務所捅的樓子,硬是把台語發音的「劉秀雲」寫成「劉秀墳」。

「為什麼不改呢?」我問。她說,小時候家中長輩不識字,不知道要改,等她長大看懂人世後,就覺得不需要改,於是這名字就這樣一路陪了她60多年。

譚媽媽是閩南人,年輕時嫁給湖南榮民譚勳華,數十年來陪著譚老先生在台南關子嶺入口前的白河榮民之家福利社賣臘肉給老鄉,後來譚伯伯過世,她就搬到榮家對面,用她的雙手傳承著先生的手藝,於是,好似夫妻倆還牽著手。

數十年來,為了滿足老鄉親想念的老滋味,譚媽媽沒有改過配方,就一直傳承著譚伯伯的手法,將溫體豬五花以中藥跟高粱酒醃製7天後,再到太陽底下曬3天,接著煙燻1天1夜。傳統湖南臘肉是以松枝煙燻,但松枝在台灣產量少,於是老譚改以粗米糠、松葉、扁柏與花生殼為燃料,香氣不輸松枝,但就難在時間長,製作期間就算半夜也要每2小時起床一次調整火候。

其實不太需要幫譚媽媽介紹了,這些年因為口碑相傳,加上許多媒體與節目去採訪,她的生意已經太好,年年都趕不出貨來!每年冬季臘月只要經過關子嶺榮家一帶,看到有人在路邊忙著曬豬肉與豬頭,那就是譚媽媽了!

這幾年,她每到過年就寄兩條臘肉給我,我則回寄點零食、茶葉跟她當成新年交換禮物,彷彿成了儀式,有經過關子嶺也會去看她。前兩個禮拜到關子嶺,她又塞給我兩條。我回家先把臘肉煮軟脫鹽,伴著蒜苗與辣椒快炒,再搭一點點米酒,過年的滋味就這樣飄出來了。

底下附上的,是10年前第一次遇到譚媽媽時拍的,那時的她還算青春。雖然現在比較慈祥了一點點,但兒子已經回鄉陪她一起做臘肉,湖南譚家的好滋味,已經有機會繼續傳下去了!

譚媽媽的臘肉001
10年前正在曬豬頭的譚媽媽
譚媽媽的臘肉002
冬天就該吃臘肉
譚媽媽的臘肉003
譚媽媽的臘肉味道非常重,一定要先水煮20分鐘煮軟與脫鹽
譚媽媽的臘肉004
讓人心疼的名字
譚媽媽的臘肉005
前幾天到濱江果菜市場,看到的另一個讓人心疼的名字,據說店主人已經70多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