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火鍋這兩天很紅,魅力是什麼?有兩個,沙茶醬,還有牛肉。
曾經一度,台灣最重要的調味聖品是沙茶醬,而沙茶醬就是跟著汕頭火鍋一起來到台灣。早年大陸廣東的南洋移工眾多,他們在南洋討生活吃到了沙嗲,就此帶回華人世界。「沙嗲、沙嗲」,念一念你就瞭,發音跟台語的「沙茶」一個樣。
◎相關網友留言討論可見臉書《汕頭火鍋的魅力在哪裡?》
沙茶的原料很多,基本上是先以蒜頭爆香,再加入花生粉、辣椒粉、豬肉醬、扁魚,還有枸杞、當歸等30多種中藥方連續炒2、3個小時讓其收乾後再靜置一周入味,用來搭配火鍋,超級對味。
潮州汕頭的糖業發展很早,台灣剛光復那些年,很多潮汕人來台接手日本人留下的糖業,最早集中在台南與高雄,1949年後許多國軍撤退到基隆與屏東,因此台南、高雄與屏東的汕頭火鍋很發達,例如已經60多年的屏東新園,例如著名的台南小豪洲沙茶爐都是這時產物,而小豪州的鄰居腦筋動得快,賣火鍋之餘,也將沙茶醬工業化成為「牛頭牌沙茶醬」,這就是伴隨台灣人數十年的調味聖品。

汕頭人來到基隆帶來的影響就比較不是火鍋,而是結合了咖哩變成沙茶咖哩炒麵,紅到不行的基隆夜市阿華炒麵就是一例,更厲害的則是集中在基隆港邊流浪頭附近的「廣東汕頭牛肉店」。
再來是牛肉。

到底早年台灣農耕社會吃不吃牛肉?答案是也吃一些的,特別是1949年潮州汕頭人來到台灣之後,因為這些人多是海邊漁民,或是空軍機場老士官,他們對牛沒有閩南農夫那樣的情感,加上水牛黃牛總會變老淘汰。
就這樣,扁魚蝦米與冬菜熬高湯,加上沙茶,還有這些牛,還有一堆撤退來台的潮汕榮民,汕頭火鍋文化,就此在南台灣興起。
好吃嗎?好吃!